今天是: 繁体中文
手机版 | 历史上的今天 | 帮助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我要投稿 | RSS历史网RSS订阅
历史春秋网 历史春秋网道学频道
您当前的位置首页 >>  儒学 >>  学术思想
  • 做人做事要厚道实在,切忌花言巧语
    经常见到这样一些人,他们把功夫全练在嘴皮子上了,专会以花言巧语讨好别人,做实事却几乎一窍不通。他们巧舌如簧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,到什么山唱什么歌,实令人讨厌。
    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有这样两句: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”意思是:花言巧语像吹笙,脸皮厚的不怕难为情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孔子的好学观:应将学习与物欲脱开
    孔子在世的时候,对别人给他的赞誉都推掉,如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”。唯独对于学习,孔子不但当仁不让,而且经常自我肯定。他甚至认为很少有像自己这样“好学”的人。他对诸弟子的肯定,好学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。好学在孔子那里简直是最重要的品质。因为好学,所以快乐得忘记了忧愁,甚至忘记了衰老。那么,在孔子看来,怎么做才算得上好学呢?
    2018-11-15
  • 儒学家杜维明:儒学传统是文明对话的中介
    作为宇宙改造的参与者和进化过程的共同创造者,儒家文化认为人有义务去实现上天在人间的创造力。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,儒家文化认为,对他人持开放态度,是人类互动的思想方法基础。没有宽容,便不会有对话。宽容要求有谨严的自我意识,别人的存在不是威胁而是机会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重读孔子文化——解读中国“软实力”
    “以仁为核,以和为贵”,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发光。站在孔府厚重的门廊前,我们总带着一丝时光倒流重回百年的错觉,感受着这蕴含千年文化底蕴的广袤和深邃。孔林的参天古树,殿宇森然让人心生敬畏,碑林,殿堂,院落,朱门,仿佛每一个角落都是孔子精粹文化与伟大思想的交融,静谧却了然如心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探访圣源 感受儒学活力
    当年,孔子父母“祷于尼丘得孔子”,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。孔子三岁丧父,全靠母亲拉扯长大,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代圣人,颜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抚今追昔,孔子曾临川而叹的观川亭上,已不见往日滔滔逝水,但尼山文庙、书院以及夫子洞则成了圣人遗迹的留存,供今人瞻仰追怀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学者:经典是文化创新的“源头活水”
    放眼全球,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,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,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,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。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,反之亦然。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建文化自信,凝聚精气神
    近年来,我们常常提到文化自信。所谓文化自信,是指一个国家、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信心。这种信心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,是对自身文化在过去、现在和将来价值的充分肯定。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,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就必须建立文化自信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面向世界的儒学:儒家文化的可公度性
    自从晚清东西文化和传统大规模接触之后,中国的思想家所从事的工作,就是探寻两者中的差异性与普遍性,其中也有外国朋友加入到这一行列,如罗素。他虽然称不上是中国学问和问题的专家,但作为旁观者,他在《中国问题》中对中国文化中的普遍价值的认识,也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诱人之处和魅力。
    2018-11-15
  • 何为“良知”,中国哲学中的“良知”概念
    中国近代大儒熊十力把“良知”视为“本心”“本体”。“良知”与“天地之心”相通,通过本体的“大用流行”,把“仁”贯穿于天地万物和人类之中。“良知”不是“小我”之心,而是“大我”的本心。人通过良知体悟本体,但体悟本体后不能“隳废大用”,不能“废绝量智,抑或看轻量智,以格物致知之学为俗学”。良知要在道德伦理和社会实践中把自己向外推出来并实现自己,“良知”与“善行”是分不开的。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是良知开启自己和推广自己的必由之路。
    2018-10-24
  • 冯友兰:功利是人生的低级境界
    还有的人,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,他是社会的一员。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,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。有这种觉解,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,或如儒家所说,他做事是为了“正其义不谋其利”。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,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。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。所以他的人生境界,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。
    2018-10-24
推荐资讯
最后更新
热门点击
  1. 做人做事要厚道实在,切忌花言巧语
  2. 何为“良知”,中国哲学中的“良知”概念
  3. 孔子的好学观:应将学习与物欲脱开
  4. 冯友兰:功利是人生的低级境界
  5. 重读孔子文化——解读中国“软实力”
  6. 面向世界的儒学:儒家文化的可公度性
  7. 儒学家杜维明:儒学传统是文明对话的中介
  8. 学者:经典是文化创新的“源头活水”
  9. 探访圣源 感受儒学活力
  10. 建文化自信,凝聚精气神